查看原文
其他

期末求生指南:如何成为一个会考试的人

灵姗 一周进步 2022-10-22


如果说什么事情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痛恨,却又不得不面对的,那就是考试了。女朋友可能会分手,身边好友可能会走,但是考试,一直都有。


作为一名上了十八年学的四好青年,我想说:“我 爱 考 试”(那自然是不可能的)。尽管十分讨厌,但目前我们的成长和晋升,都离不开考试。


中考、高考、考研,评奖、评优,考证、竞聘,不管是在上学,还是在工作,考试都是评价我们的重要标准。


那么,如何在不成为一个书呆子的情况下,科学考试,该划水划水,该高分高分呢?


看完今天这篇「期末求生指南」,你会发现:成为会考试的人,其实并不难。


明确考试目的


面对考试,埋头复习有时并不能取到很好的效果,先想清楚这次考试的目的很关键,不同目标的考试,准备方式是有所不同的。


我们经历的考试,目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:一种是「争取高分」,一种是「通过就好」


比如高考、考研、考公这类考试,我们是在能力范围内,拿到尽可能高的分数,获得更多机会。而会计师、建造师、司考等考试,目的是达到一定的分数,过线取得资质。


在学校的考试也是一样,如果想保研、评优、申奖学金,那就争取高分,如果是想不挂科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他方面,那达到目标分数就好。


基于不同的「目的」,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「复习策略」。


想取得高分的同学,在列复习计划的时候,除了重点内容,也不要放过难点知识和细枝末节,拿到一般人拿不到的分数。想考个七八十分的同学,就认真掌握重点章节内容,拿到卷子的大部分分数。


图片来自:unsplash


那么,如何抓住所谓的重点内容呢?


最好的方法,当然是上课认真听讲,记录老师课上强调的重点内容,考前认真复习。但我知道,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。那么,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补救。


①积极向「老师」请教问题。没有老师不喜欢爱学习的学生,闲聊中顺便打听一下重点,有时候老师指点两句,胜过两眼一摸黑的复习。


②抱住同专业「学霸同学」的大腿。他们能够清晰地掌握考试的重点,多聊天,多吃饭,也会了解到很多考试信息。


③请教同专业的「学长学姐」。他们都是经历过考试的,当然也能告诉你一些过去的考试内容和重要消息。


其实,在学校的考试中我们是幸运的,自己的学校,自己的老师。如果,我们要面临考研、考公、或者考证的时候,应该怎么办呢?


①通过看「辅导视频」,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复习重点。仔细看课程的导读视频,里面老师会把所有的内容梳理讲解,并且分析重点章节。


②对「历年真题」仔细研读,找出题方向和重点。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,将几年的真题做完对比分析,就能发现反复出现的内容,这部分内容就是考试重点。


③善于借助「他人经验」。去知乎、考研论坛等网站上看看经验分享,与自己的情况对比总结复习方法,总能事半功倍。


做好计划管理


时间总是稀缺的,我们不但要分给各个科目,还要分给必要的生活和社交。因而,需要我们统筹时间,做好计划管理。


我在做计划管理的时候采用的是「滴答清单」进行辅助。

关于考试内容,在「滴答清单」中建立起一个叫做「考试复习」的清单,将自己最近几天的复习计划内容都添加进去。



然后,为计划设置一个「提醒时间」,在提醒时间之前,「滴答清单」会自动提醒你,想假装忘记也没有用。



在设置提醒时间之后,相应的计划会在「日历」功能对应的那天中有所体现,这样就能提前对当天的计划了了如指掌。



等到在计划时间的时候,还可以使用「番茄钟」,点击对应的计划内容,开始番茄钟,对计划完成的时间进行掌控。



知识点不死背


不要直接背诵书上叙述性的文字,因为别人的表述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懂,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加工,成为属于自己的表达和思考方式。


1.首字记忆


来说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记忆口诀,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"。这个口诀,是金庸老爷子14部小说的首字组成。


这14本书是《狐外传》、《山飞狐》、《城诀》、《龙八部》、《雕英雄传》、《马啸西风》、《鹿鼎记》、《傲江湖》、《剑恩仇录》、《雕侠侣》、《客行》、《天屠龙记》、《血剑》、《鸯刀》。


如果让你记忆小说的名字,要背诵好久,有这句口诀之后,背诵瞬间变得十分简单了,这就是「首字记忆」带来的妙处。


「首字记忆」适合记忆彼此之间没有联系,句子内容相对简短的信息。


大脑之间记忆毫无关联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,尤其是在条数比较多的情况下,我们应该也有体会,记起了这个,死活又想不起下一个。


而「首字记忆」相当于把这几项毫无联系的内容,通过首字的口诀,串联起来,成为一个彼此之间有联系的记忆串。大脑在记忆的时候,拿起这串记忆,就想起来了剩下所有的内容。


那么,应该怎么使用「首字记忆」的方法呢?


①提取每段话中的关键词/首字,圈出来或写在旁边,方便查看。

②将这些圈出来的内容,提取出合适的某个关键词,通过排列形成形象的口诀。

③熟背口诀,并将每个字对照回原文的内容。


举个例子,成本管理中,人工费包括:奖金、加班加点工资、津贴补贴、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、计时工资。


将首字提取,奖,加,津,特,记,看看,有什么方式能把他们串的比较顺口呢?


反复尝试几次后,有了灵感,“特记加奖津”,领导觉得你表现好,特别给你记录加奖金,这样就把这五个字记下来了。然后,将每个字再次扩展还原,这个内容的记忆就非常深刻了。


2.记忆宫殿


说起来,最早「记忆宫殿」起源于古罗马,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。


曾经的世界记忆大赛冠军运用记忆宫殿法,能够看一次就记住54副扑克牌的顺序,也就是2808张牌。


在我沉痛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之后,我觉得2808张是不想了,但我要学会这种厉害的记忆方法。


「记忆宫殿」,其实就是一种基于空间的联想记忆方式。因为人对空间的记忆力远强过死记硬背的抽象记忆,所以记忆宫殿的方式就非常好用。


完整的「思维宫殿」构建过程是这样的:


①首先,选择一个熟悉的空间为载体,清晰还原整个结构。


我选择最熟悉的家作为载体,将回家的过程还原是这样的:走进楼门,我需要乘电梯,经过走廊,打开房门,经过鞋柜换鞋,餐桌上喝口水,然后打开卧室门,途径温暖的床,把包放在书桌上,然后坐下。


上面所说的这些,就是一个完整的路径,这条路径我非常熟悉,熟悉到墙上的画,桌上的摆设都可以很清晰的在脑海中有立体的结构。


②其次,选出在这个路径中的具体物品,作为存储记忆的“挂钩”。


物品越详细,能够用来存放的挂钩就越多。在我回家这条路线上,包括上楼电梯按键、楼层电梯按键、电梯门、走廊一、走廊二、红色的家门、右手的鞋柜、左手的钢琴、白色的餐桌、高高的博物架、红色的房间门、木制床、黑色座椅、木质书桌和三层书架。

上面的15个小细节,就是我存放记忆的地方。


③最后一步,将待记忆的信息点,挂在每个挂钩上。


尽可能与原有的场景产生联想与互动。在联想的过程中,故事越生动形象,越与自身相关联,越容易记忆。


举个例子,我们要记忆下面这个又长又难记的知识点。



这么多想记住,大概需要多掉200根头发,但是作为秃头少女,我拒绝掉头发,所以,我想了一个奇怪的场景。


回家的时候,一进电梯,发现电梯是个资料库(1),出电梯,直接看到走廊一顶上都是钢结构(2),没有墙了,太可怕了,转弯进走廊二,也是这样(3)!害怕的赶紧想冲回家,开门的时候,发现大门上方不断闪烁着红色的编码(4)。打开门进去,结果左手边钢琴和鞋柜在互相讨论,要吃掉我的计划(5)(6),餐桌跃跃欲试,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(7),最后博物架老大说,你们定吧,有争议找我报告(8)。


重复两边这个小故事,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沿着熟悉的路线走一遍,你会发现,关键点已经被我们记住了,接下来就不断的回想,加深印象,直到你觉得这个场景非常熟悉。


这就是「记忆宫殿」的应用,非常适合记忆大量复杂的内容。由于记忆宫殿本身的搭建偏复杂,所以如果是简单的内容,还是推荐上面的「首字记忆法」。


3.熟悉遗忘曲线


有朋友问,在「记忆宫殿」中总用一个路线记忆会不会串,「首字记忆」时间久了会不会忘。答案是会的,任何记忆都不会一劳永逸,记忆本身就是一个渐渐遗忘的过程。


著名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,揭示了我们记忆后的遗忘过程。遗忘是从学习后立刻开始的,最开始速度很快,以后逐渐变慢。比例是这样的:



所以,我们要及时在1天后、2天后、4天后、7天后进行复习与巩固,不然的话,之前的努力也化为了泡影,考试的时候就会忘记。


建立学习习惯


每到考试季,总有同学说,每天都感觉自己很颓废,想去学习,最后被宿舍温暖的床和手机给打败。


所以,我要把建立「学习习惯」单独列出来。习惯养成的理论很多,但是复杂的理论对于我们考试时候学习习惯的养成,实在有些不实用。


在我的摸索中,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方法,我把它叫做「雕刻习惯」。方法也很简单,跟我一起来做吧。


比如,你学习的地方是去「图书馆」,而你每天去图书馆最大的阻碍就是「玩手机」。那么,我们就把「图书馆」这三个字,雕刻在我们心中


①首先,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块巨大且坚硬的石头,它清晰地树立在那里。


②然后,拿出一把刻刀和一把锤子,用意念控制锤子在石头上一笔一划的雕刻下,「图书馆」这三个大字,直到它非常清晰,又深深地印刻在你的心中。


③最后一步,建立「玩手机」与去「图书馆」之间的神经映射。每当自己玩手机的时候,就在大石头面前,用大锤子将手机砸碎,只留下「图书馆」这三个大字。


这样,你一拿起手机,就想起了这个场景,督促自己去图书馆学习。


今天的文章比较长,讲述了抓住考试重点、做好计划管理、记忆方法和学习习惯四个主要内容。


怎么样,你学会了吗?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